大约一周前,60多所学校在温州市教育局汇报了各自在“未来教育”框架下的探索。这些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它们都是温州市首批“未来教育”窗口校种子单位。
温州市实验中学春草塘美术馆外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海报,有的画着各种餐具及它们的名字,有的画着“炒、炸、烤”等各种食物的做法。而另一面墙上,则是关于椅子设计与椅子修复的海报。初看之下,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两面墙是关于烹饪和艺术设计的展览。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学习项目——汉字课的两项任务。
温州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吴怡超告诉记者,最初因为要上一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她把选点放在了汉字上。但没想到,项目越做越大,越来越丰富,竟持续了一学年,形成了由七项任务组成的任务群,包括藏在姓名中的汉字意蕴、汉字的前世今生、汉字里的中国味道、互联网+时代的古今对话……
吴怡超说,这样的学习不局限在课堂,学生需要多人一起分工合作,进行策划、设计、查资料、绘制、探究、交流、答辩等,跨越语文、美术、书法等不同学科边界,不同学科、不同学习方式自然就融入其中了。
温州市实验中学的项目化学习,代表了温州未来教育的另一个探索方向——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无论是建设未来学校、变革未来课堂,还是培养未来教师,最终的指向,都是培养未来学生。
未来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温州提出了五大指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审辨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学习。
在温州市实验中学校长黄慧看来,未来学生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学会学习。
一审 | 林婕婕
二审 | 沈玲俐
三审 | 池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