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初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研究架构九年一贯的初小文学阅读课程框架,探索初小衔接的阅读课程实施路径,4月15日下午,温州市实验中学与广场路小学共同开展了文学阅读课程小初衔接研讨会。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杨向群书记、温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阙银杏老师、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黄慧校长、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潘旸校长以及两校部分领导和语文教师参加活动。
一、同课异构
首先,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白瑞伦老师与五(3)班的孩子共同为大家带来一节生动的阅读交流课。回顾了这段时间的名著阅读之旅,白老师就“为什么大家不愿读《呼兰河传》”这个问题展现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课堂紧扣“冷”与“暖”两个关键词,白老师带领学生探秘作家萧红的成长经历,并以孩子的阅读兴趣点为切入口,聚焦团圆媳妇的人物阅读,体验“冷暖交织”的《呼兰河传》。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又呈螺旋上升,孩子们动情地沉浸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随后,我校王琳琪老师与七(7)班同学运用“比较”法共同阅读《呼兰河传》。学生们从本学期的名著阅读过程中提炼“比较”的策略,基于真实的学情问题运用“比较”解读《呼兰河传》中的人物。从人物比较中,学生读到了呼兰河城的人物群像:他们朴实良善却麻木冷漠,他们吃苦耐劳却逆来顺受,他们贫穷悲苦却封建愚昧。最后,王老师以“给书中的场景配色”为任务,引导学生透过书中“女孩的视角”体会整本书难以忘却的情感。整堂课的交流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滔滔不绝,精彩不断,不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悟,也逐渐走进了小说深处。
二、课程交流
两堂各具特色的阅读课之后,两校就阅读课程在不同学段的构建、实施推进作了分享与交流。
广场路小学教导主任陈韵悦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广小文学课程框架的构建。她从课程背景、概念鉴定目标定位、构建路径和实践推进这四个方面做了详细汇报。基于初小阅读不成体系、断层断连,阅读目标达成各自为政,阅读方法、评价策略差异巨大的现状,广小立足“悦读”课程的更新迭代以寻找突围。学校力求小学学段平稳过度、适应初中学段,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完成衔接与跨步,从而实现持续的高阶发展。在延续传统“悦读”项目的基础上,学校拓展统编教材阅读体系,在实践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思维和理念做深度阅读课程。最后,陈老师以一张文学课程框架蓝图的手绘图传达学校三个阅读课程理念:多学科协作,教学相长,人文、灵性和温暖。
我校语文教研员师延峰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而在初中,从教读到自读,从单篇到整本书,教材意在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引导自然也不容忽视。初中阶段较之小学,对学生的阅读量的要求大幅提高,初中阶段,光统编教材要求的阅读书目共计53本,加上基于单元单篇阅读构建的“1+x”阅读体系,初中孩子的阅读任务无疑是繁重的。该如何实现深入阅读?我们唯有在追求思维含量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方法策略。师老师还以《骆驼祥子》和《简爱》的任务单为例,为大家分享了实验做法:以阅读任务单为驱动,以中山读书课位交流载体,依托单元考的测评诊断,最终以撰写读后感等形式实现名著内化。
三、专家指导
最后,由温州市初中语文教研员阙银杏老师为此次研讨总结性发言。她高度评价了两位青年老师的课,称之为“有意思、有代表性的课”。白老师的课旨在带领孩子理解文本,感受冷暖交织的呼兰河,非常有设计感,颇具功底;王老师重在阅读方法策略的引领,聚焦任务,发散思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在这两堂课上,学生们均展现各自不一样的精彩,也体现不同学段孩子的差异——小学生感性而真实,初中生理性而思辨。
她指出,阅读给予孩子的意义无需多言,在同一课标之下,关系就更为紧密,所以做好每个阶段的衔接就尤为重要。广场路小学和实验中学的此次联手研讨极具前瞻性和责任意识。她十分认同:所谓初小衔接,该立足于兴趣与习惯,实现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及学习品质上的衔接与跨步,以求持续的一种高阶思维的获得。
通过此次研讨活动,两校对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达成了初、小衔接的某种共识:两校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关注衔接,在不同学段实施有梯度有深度的阅读,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共生共长。
文/温晓婷 王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