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作昕:中山钟秀——中山书院旧址的遐想
发表时间:2014-12-16 |浏览次数

温州实验中学本部所在,是“中山书院”旧址。

晋代大学问家郭璞为温州建城先址时,登锦山东望,是瓯江南岩星罗棋布着九座小山,似北斗之形,大喜,乃决定环九山造城。据称,九山灵气实钟于内一仅高出地面丈余的小山。明代张璁(张阁老)所编《永嘉县志》也说此山虽只是个小土阜,“实为鹿城灵气所钟”。这小山就是温州实验中学校园东北角的“中山”1958年大办钢铁,许多工厂到“中山”挖黄泥造土高炉,小山被削平了大半。以后“六中”在此建了科学馆,高耸的建筑代替了原来的中山。

不过,不少人还记得“中山书院”之名。

由于说中山是“乃鹿城灵气所钟”地灵人杰,古时官府就在这里建立书院。明代建立的是“鹿城书院”,40年前,我曾见校园荒地里有半埋着的明太祖要士子们认真学习的“对旨碑”当是“鹿城书院”遗物。清乾隆24年(1759),温州知府又在此设“中山书院”。书院占地10.2亩,有头门、二门、大雅堂等院舍60多间,且具亭池松竹之胜,不愧为温州最高学府。书院主持者皆一时名儒。清代温州未出过状元,只有瑞安孙希旦一人中过榜眼(第二名),他就主持过中山书院。光绪28年(1902),中山书院改名为“温州府学堂”,后又称“温州中学堂”。民国时,这里成为“省立浙江第十中学”,解放后为温州中学分部。1961年,温州一中初中部搬离,部分初中学生并入我校,我校高中两个班级并入一中。                                                     “中山书院”旧址从此成为“温州六中”校址,后为“温州实验中学”校址。

岁月流水,人间沧桑,或许真的是“地灵人杰”吧,中山之麓办的不管是这个或是那个书院、学校,这里总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让时光倒流到光绪末年吧,这里温州府学堂校园内春草池畔有一男生正和同学们高谈:“看,孙文领导的革命必将成功,腐败的清政府时日已无多了!”这人是乐清人张云雷(1883-1976),他1905年去日本留学,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黎元洪的总统顾问。

还是光绪末年,一个青年匆匆从仓桥过来进入学堂大门。他名郑恻尘(1888-1927)字振中。此人胸怀振兴中华大志。以后他先进入军校,又回温州办起有1500工人的工厂,搞“实业救国”最后于1924年加入共产党,成为直属于党中央的“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负责人。1927年,他为革命贡献也自己的生命,英名长留人间。

民国时,曾在中山书院旧址春草池畔低声朗吟或在校园东北角小山头放声高歌的青少年,其中不少人成为国际或国内知名的科学家、学者、专家。数学家苏步青、植物学家张肇骞、文学家朱自清、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新民晚报》总主笔林放、人称“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台湾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马星野,都曾出人于这书院“头门”。

1960年之后,这里成为温州六中和“温州实验中学”人才情况又是怎样呢?这还待人们去调查。我市现在几位领导陈艾华、陈笑华、昌康夫、林可夫、郑达东等,温州几所大学校长瞿佳、马大康……都是我校1960年以后的校友,在海外还有斐声世界机械工程学界的科学家蔡亦钢及一大批在欧美已崭露头角的科学家贺斌、严正、戴胜、陈征宇等。更有国际级的运动员,像国际象棋“世界棋后”诸宸,中国第一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叶荣光和又一个航模世界冠军潘磊,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在这里渡过。还有,那个以《泥人张传奇》电影知名全国电视书剧作家陈爱民,现担任巴西华人协会副总裁的潘时洪,启动“希望工程”让中国许多穷孩子进入学校大门的徐永光等等,也都曾在中山书院旧址学习、生活过。

地灵人杰或人杰地灵,看来,中山书院旧址就是如此,几百年来,这里确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现在在这里学习的少年们,正步随着先贤们的脚迹。几十年后人们写文章时,或许会提到某个国际知名的什么大师、专家甚至诺贝尔知奖金获得者,在2002年前后曾在这“鹿城灵气所钟”处的“温州实验中学”学习过。今天同学所用过的一本作业或考试时的满分考卷,将来也许同样会被视为珍宝摆在什么博物馆里展出。

这完全是可能的,我想。中山钟秀,地灵人杰,“中山书院”旧址或许会是个学风动江浙、文气冲斗牛的所在!

吕作昕  本校退休物理高级教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